工作原理
核医学药物注射一体化防护装置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多重防护屏障和优化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操作人员与放射性药物的直接接触,降低辐射暴露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关键机制:
- 屏蔽防护:装置主体采用铅、铅玻璃等高密度屏蔽材料,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操作空间。铅能有效吸收放射性药物释放的γ射线等电离辐射,铅玻璃则保证操作人员可清晰观察内部操作,实现“可视操作+辐射隔离"。
- 操作隔离:装置配备专用操作孔或机械臂,操作人员无需将手伸入辐射区域,通过外部操作即可完成药物抽取、稀释、注射等步骤,避免身体直接暴露于放射源。
- 通风与污染控制:部分装置集成高效通风系统,及时排出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同时采用防污染设计(如易清洁表面、一次性防护组件),减少放射性物质残留和扩散风险。
主要用途
- 保护医护人员:在核医学检查(如PET-CT、SPECT)或治疗中,操作人员需频繁接触放射性药物(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示踪剂),装置通过辐射屏蔽和操作隔离,显著降低其受照剂量,保障职业健康。
- 确保操作安全性:规范放射性药物的抽取、稀释和注射流程,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放射性污染(如药物泄漏、洒落),降低对环境和其他人员的潜在危害。
- 适应多样化操作需求:可兼容不同剂型的放射性药物(如液体、粉末)和注射方式(如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适用于核医学科、肿瘤科等场景的日常诊疗操作。
- 符合辐射防护规范:帮助医疗机构满足国家及国际辐射防护标准(如ALARA原则,即“合理可行尽量低"),通过硬件设施优化实现放射性操作的安全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