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剂量报警仪,又称个人辐射报警仪,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技术设计的智能型袖珍仪器,主要用于实时监测X射线、γ射线及硬β射线的辐射水平,保障职业人员在核工业、医疗放射、环保监测等领域的辐射安全。
该仪器采用能量补偿型GM计数管探测器,具备高灵敏度和宽测量范围,剂量当量率测量范围覆盖0.01μSv/h至99.99mSv/h,能量响应范围为48keV至3.0MeV,可准确捕捉微弱辐射信号。其核心功能包括实时剂量率与累积剂量监测、多级阈值报警(累积剂量、剂量率、阻塞、超时)、数据存储及环境适应性设计。当辐射剂量超过预设阈值时,仪器会立即触发声光报警(报警声音强度达80dB),提醒使用者采取防护措施。
一、使用前准备
外观与功能检查
检查仪器外观是否完好,确认无破损或裂缝。
按下开机按钮,等待仪器自检完成(通常需几秒至几十秒)。自检过程中,仪器会检查显示屏、传感器、报警功能等是否正常。
若自检时出现异常提示(如持续蜂鸣、错误代码),需按说明书处理或联系售后。
佩戴位置选择
常规场景:佩戴在胸前或腰间,确保仪器正面对着辐射源方向,以准确测量辐射剂量。
特殊场景:
医护人员介入手术:固定在铅衣领口,避免遮挡。
核电站巡检:别在左胸口袋,便于随时查看。
注意事项:避免将仪器与磁性物品(如手机、磁卡)或电子设备放在一起,防止电磁干扰。
电池检查与更换
检查电池电量,若显示“LOW BAT”或电量不足提示,需及时更换电池。
部分型号使用纽扣电池,需用硬币旋开后盖更换;干电池版需确认电池极性正确。
长期存放:取出电池,防止漏液损坏电路板。
二、开机与初始化
开机操作
常规型号:长按电源键3-5秒,直至屏幕显示当前时间、初始剂量值或软件版本号(如“P1.00”)。
特殊型号(如RG1100):关机状态下按住Mode键3秒,完成开机并进入主界面(剂量率测量界面)。
功能界面切换
短按模式键:循环切换显示内容(剂量率、累积剂量、版本信息等)。
长按模式键:进入菜单设置界面,可调整报警方式、语言、时间日期等参数。
示例(RG1100):
开机后默认显示剂量率(μSv/h)。
按一下Mode键进入累积剂量查看界面。
再按一下进入版本信息界面,依此循环。
三、报警阈值设置
进入设置界面
在菜单设置界面中,通过Mode键选择“剂量率阈值”或“剂量报警阈值”菜单项。
按Set键进入阈值设定界面。
修改阈值
单值修改:Set键修改当前闪烁的数值,Mode键改变闪烁位置。
范围参考:
医护人员常规工作:建议设定2μSv/h。
核工业操作:可调至5μSv/h。
保存设置:修改完毕后,按住Mode键3秒,界面显示是否保存的选项,选择对应按键确认。
四、使用过程监测
实时数据查看
屏幕显示:
左上角:实时剂量率(μSv/h)。
左下角:4个周期平均剂量(提高测量精度)。
右下角:报警阈值。
报警提示:
声音报警:渐强蜂鸣声。
视觉报警:红色警示灯高频闪烁。
振动报警(可选):通过振动提醒。
异常情况处理
数值异常升高:立即停止活动,原地确认读数可靠性。
持续报警:
迅速撤离辐射区域至上风向安全位置。
撤离过程中继续携带剂量仪监测辐射变化趋势。
到达安全区域后,记录报警时间、地点和大致辐射水平。
按照应急预案采取进一步措施(如联系辐射防护人员或就医检查)。
五、数据管理与维护
数据查看与导出
短按模式键:切换实时剂量率、日累计剂量、月累计剂量显示模式。
数据导出:通过USB接口连接电脑,用配套软件导出CSV格式记录,便于后续分析和职业健康档案管理。
数据清除与复位
清除累积剂量:在菜单设置界面选择“清除剂量”,按Set键确认。
清除报警记录:选择“清除剂量(剂量率)记录”,按Set键确认(存储上限为200条,超过时自动覆盖)。
复位:事后对剂量仪进行复位和功能检查,确保后续使用可靠性。
定期校准与维护
校准频率:根据使用情况和厂家要求(通常每6-12个月一次)。
校准方法:使用专用校验源,将设备靠近校验源保持10厘米距离,观察读数是否在标准值±10%范围内。发现偏差时联系厂家校准,切勿自行拆解。
日常清洁:用湿布擦拭外壳,禁止使用酒精或腐蚀性溶剂。
存储环境:避开强磁场、高温、潮湿环境,存放于干燥处。
六、关机与存放
关机操作
常规型号:长按电源键5秒,显示器关闭后仪器关机。
特殊型号(如RG1100):在菜单设置界面选择关机菜单项,按Set键确认。
存放注意事项
取出电池,防止漏液损坏电路板。
避免仪器受到强烈撞击或高温影响电子元件性能。
建立使用记录档案,跟踪设备状态和维护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