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薄层扫描仪是一种结合核技术与色谱分离原理的高精度分析仪器,主要用于检测和分析放射性物质在薄层材料(如滤纸、硅胶板、聚合物薄膜等)中的分布情况。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时释放的α、β、γ射线,通过探测器(如闪烁计数器、半导体探测器)将这些射线转化为电信号,再经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算法生成二维或三维放射性分布图像。该设备能够精确测定放射性药物的放化纯度,确保药物中放射性成分与非放射性成分的有效分离,同时支持对反应混合物中目标产物的纯度分析,如¹²⁵I、¹⁷⁷Lu等核素标记的药物中间体。
放射性薄层扫描仪在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一、设备校准与检查
开机预热
提前30分钟开启设备,使探测器、电子元件等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减少温度波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例如,某些型号的扫描仪需预热至内部温度稳定在±1℃范围内。
能量校准
使用标准放射性源(如¹³⁷Cs、⁶⁰Co)对探测器进行能量刻度,验证其对不同核素特征峰的识别能力。校准后需保存校准曲线,供后续检测对比。
功能测试
运行设备自检程序,检查探测器响应、机械传动(如扫描臂移动)、数据采集系统等是否正常。若发现异常(如噪声过大、信号漂移),需立即排查故障。
软件参数设置
根据检测需求设置扫描参数,包括扫描速度、步长、能量窗口范围等。例如,检测低活度样品时需延长积分时间以提高信噪比。
二、环境条件控制
温湿度调节
确保实验室温度稳定在20±5℃,湿度控制在30%~70%RH范围内。避免设备靠近暖气、空调出风口或加湿器,防止温湿度骤变影响性能。
防尘与清洁
清理设备表面及扫描舱内的灰尘,使用专用吸尘器或无尘布擦拭,避免灰尘干扰光学部件或污染样品。
屏蔽与辐射监测
检查铅屏蔽装置是否完好,确保无裂缝或破损。使用便携式辐射剂量仪监测环境本底辐射,确认其低于安全限值(如≤0.25μSv/h)。
三、安全防护准备
个人防护装备
操作人员需穿戴铅衣、铅手套、防护眼镜等,并佩戴个人剂量计。若检测高活度样品,还需配备呼吸防护装置(如防尘口罩)。
应急设备检查
确认应急冲洗装置(如洗眼器、淋浴器)可正常使用,急救箱内药品在有效期内。在设备附近张贴辐射警示标识和应急流程图。
区域隔离
划定检测操作区,设置警示线或围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若使用开放型放射性物质,需在通风橱内操作,并确保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四、样品与试剂准备
样品处理
根据检测目的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稀释、过滤或化学分离。例如,检测血液样品中的放射性标记物时,需先离心分离血浆。
标准品配制
准备与样品基质匹配的标准溶液,用于绘制标准曲线或验证检测方法。标准品需妥善保存,避免辐射降解或污染。
薄层板选择
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薄层板(如硅胶板、氧化铝板),并检查其均匀性、厚度及活化状态。例如,检测极性化合物时需选用极性吸附剂。
点样与展开
使用微量点样器将样品和标准品均匀点于薄层板起始线,点样量需控制在设备检测范围内(如0.1~10μL)。展开剂需新鲜配制,避免挥发或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