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表面污染监测仪的保养规程涵盖清洁、保养、校准、存储等多个环节,具体介绍如下:
一、日常清洁与消毒
外壳清洁
使用干净、柔软的湿布轻轻擦拭仪器外壳,去除灰尘和污渍。
避免水分进入仪器内部,擦拭后用干布擦干。
若表面有沾污,可使用少量中性清洁剂,但严禁使用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以防腐蚀外壳或损坏元件。
探头清洁
探头是直接接触手脚表面进行检测的核心部件,每次使用后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表面,确保无残留污染物。
注意避免酒精流入探头内部,以免损坏敏感元件。
若探头窗口有裂痕或污染,需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
二、定期保养与检查
外观检查
定期检查仪器外壳是否有损坏、变形或裂缝,按键、显示屏、接口等是否正常,有无松动或显示不清。
检查电源线和连接线是否完好无损,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功能测试
按照操作说明书,定期对仪器进行功能检查,包括开机自检、测量准确性、报警功能等。
使用标准测试源(如α/β放射源)或已知污染程度的样品进行测试,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误差范围应控制在±10%以内,否则需重新校准或维修。
电池维护
若仪器为电池供电,需定期检查电池电量和性能。
当电量不足时,及时更换电池或充电,避免电池漏液损坏仪器。
长期不用时,建议取出电池存放,防止电池腐烂损坏电极。
三、校准操作
校准周期
根据使用频率和厂家建议,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通常每3-6个月一次)。
高精度需求场景或频繁使用后,需缩短校准周期。
校准方法
使用厂家提供的标准校准设备或经过认证的校准服务。
调取仪器内置校准程序,选择对应放射源类型(α/β)。
将标准源贴近探头(距离≤5mm),启动自动校准,调节阈值至指定谱区(如α峰位约5.48MeV)。
保存校准参数,确保测量精度符合要求。
四、存储与运输
存储环境
长期不使用时,将仪器存放在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高湿环境(湿度建议≤80%)。
可将仪器放入专用包装箱或袋子中,防止灰尘和碰撞。
运输注意事项
在运输过程中,需防震、防潮,避免仪器密封性下降。
使用专用运输箱,并固定好仪器,防止晃动或碰撞。
五、特殊情况处理
高污染区域应对
当检测到α>50Bq/cm²或β>500Bq/cm²时,立即标记红色警示标签。
改用远程操控杆持探头测量,避免人员直接接触污染源。
增加测量频次(每30分钟复测一次),并记录污染趋势。
环境干扰处理
电磁干扰:关闭手机、对讲机等电子设备,保持仪器与高压设备距离≥2m。
湿度影响:环境湿度>80%时,使用防潮罩包裹探头。
荧光干扰:关闭仪器背光,采用滤光片模式测量。
六、保养记录与档案管理
记录内容
每次保养的时间、内容、更换的部件、校准结果等信息。
记录检测日期、时间、天气条件、仪器型号、校准证书编号等。
档案管理意义
通过保养记录跟踪仪器维护历史,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为后续维修和保养提供参考依据,延长仪器使用寿命。